玉米作为河南第一大秋粮作物,也是链条最长和增值效益最高的谷物。如何做好玉米单产提升?玉米在单产提升方面还有怎样的潜力?我们距离粮食产量的天花板还有多远?带着这些问题,连日来,记者走访种地农民、种植合作社和专家,共同探寻玉米单产提升的潜力和出路。
我省玉米在全国处于什么地位?
总产占到全国的8.2%
“从种植面积上来看,河南位列第三(其中,黑龙江9000万亩左右,吉林6700万亩,河南约5800万亩,山东5500万亩,内蒙古5300万亩)。”3月18日,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品种利用首席专家、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高产栽培专家唐保军研究员介绍说,河南玉米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的8.7%。
“具体来看,2023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6.63亿亩,玉米总产5776.8亿斤,平均单产435.5公斤/亩。”唐保军介绍,2023年,河南省玉米播种面积为5796.6万亩,较上年增加10.3万亩,平均单产408.1公斤/亩,产量为437.11亿斤,比上年增产18.1亿斤,总产占到全国的8.2%。
我省玉米单产提升空间有多少?
最高亩产量差达852公斤
为何将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在大面积提高单产上?3月19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群分析,当前我省玉米单产水平潜力较大。“2023年我省玉米最高亩产纪录1260.2公斤,平均亩产约408.1公斤,平均单产仅为最高产量的32.4%左右,亩产量差达852公斤。”王群说。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保障玉米生产对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数据为证,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13908亿斤。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统筹整合200多亿元,在100个大豆重点县、200个玉米重点县整建制推进,从耕种管收等环节找短板、补弱项,对增产的贡献达73%以上,在局部地方受到较重灾害的情况下,大面积单产提升有效对冲了灾害影响,实现了以丰补歉,以秋补夏。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南2023年实施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商水县、叶县、安阳县、浚县、淇县、卫辉市等15个县(市)进行整县制推进。省农业农村厅粮食作物处处长魏国强表示,2023年河南秋粮总产614.86亿斤,产量创新高,其中亩均单产高是一大亮点,全省玉米亩产比上年增产14.9公斤,增长3.8%,增速位居粮食主产省第一。
玉米单产提升出路在哪儿?
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是趋势
王朝锁怎么也想不到,他种的玉米单产产量能翻倍!在漯河市舞阳县姜店乡大王村,朝锁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朝锁顾不上休息,已经提前把夏播的1400亩种子采购到位,为玉米种植做好准备。
“去年我种植的300亩地用上了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种植密度由原本亩均4200株的密度提高到6500株,水肥一体化省时省力,通过地里铺设的滴灌带将营养送达作物根部,亩产增加近1000斤。”王朝锁露出满意的笑容,“去年玉米大丰收,个个颗粒饱满,俺信心足足的。”
采取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后,平均亩产从600多公斤提升到1050多公斤,收益巨大,这是王朝锁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去年县里整建制开展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在新技术、新模式等方面提供了诸多支持。”王朝锁说。
3月21日,谈起今年的种植计划,王朝锁态度坚定:“今年我还打算采取新模式种植玉米,由之前的300亩扩大至700亩。”
啥是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3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原研究中心“黄淮海夏玉米高产栽培与品质生理”团队骨干李少昆介绍,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是经过长期科研攻关创制的玉米大幅增产技术方案,在西北和东北玉米产区推广应用中表现出显著的增产增效作用,该技术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和推广,在提升玉米单产上有重大贡献。
李少昆介绍说,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以增密种植为增产核心,运用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条件,在玉米生长的全过程按需、分次、定向地供给水肥,为有效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提供了物质基础。在这个系统中,集成有土地精细耕整技术、种子精准包衣技术、导航单粒精播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化控与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机械精准收获技术“六大精准”调控关键技术。
“漯河市召陵区卓希家庭农场2023年推广应用李少昆科研团队研发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亩产达1035.2公斤,平均单产较周边提高30%以上。”3月22日,漯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静说,“不同于传统玉米种植模式的‘一炮轰’,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可实现增产增效协同。漯河市2024年决心向单产要高产,全市计划推广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20万亩以上。”
2023年实际测产数据显示,河南省多地施用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后,均创造了当地玉米单产新高,周口市商水县张庄镇井庄180亩玉米的最高产量为1027.48公斤/亩;焦作市修武县五里源乡烈杠营村200亩玉米的产量达1135.35公斤/亩;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刘寨村百亩方玉米的产量达1171.4公斤/亩,各地粮食高产纪录不断被刷新。
玉米单产增长咋实现?
突出抓好“五良”融合
在唐保军看来,作为碳四植物的玉米,光合效率更高,增产潜力更大,比小麦和水稻更容易获得高产。
玉米单产增产,咋兑现?王群认为,玉米单产提升要突出抓好“五良”融合,强化科学技术的引领带动示范作用。
首先,基础在“良田”,在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打造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便于机械化操作;核心是“良种”,大力推广耐密高产抗倒、综合抗病能力强、易机收的玉米优良品种;关键在“良法”,大力推广和集成应用以合理增密、水肥滴灌精准调控、化控防倒、病虫综合防控、后期“一喷多促”、适时晚收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良机”是保障,大力推广应用玉米高质量精密播种技术、玉米高效低损机收技术,引导和应用加装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良制”则为高产保驾护航,加强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创新和打造全产业链条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为玉米单产提升提供全方位服务。
“通过耐密多抗品种利用、分层施肥导航精准播种技术、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一喷多促’绿色防控技术、适时机械化晚收等系列措施的运用,玉米单产仍有较大潜能可挖掘。”唐保军表示,总的来讲,目前全省玉米生产工作重在稳面积、攻单产、多增产。
唐保军分析,豫北和豫南是玉米主要的种植区域和高产区域,但豫北主要存在高温灾害频发、劳动力成本上升、水肥高投入与利用率较低等因素,而豫南主要存在地力水平下降、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机械化程度较低、管理粗放等制约因素。对此,唐保军表示,针对豫北玉米高质量种植区域和豫南传统种植区域,需开展相对应的集成技术匹配。
“此外,还需创建优质玉米规模机械化周年丰产增效生产技术体系,构建玉米全链条产业化技术模式,并在我省玉米主产区进行大面积示范应用,这些是提升玉米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唐保军建议,可与“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原农谷”“河南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紧密结合,为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记者 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