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尊龙凯时网址 新闻 综合要闻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尊龙凯时网址

发布时间:2024-03-29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为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我省以提高小麦单产为主攻方向,在全省开展小麦增产夺丰收行动,奋力夺取小麦生产首战告捷。

  新种子、新土地、新技术、新农机、新制度………阵阵春风唤醒我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共促,环环紧扣,狠抓防灾抗灾减灾,集成推广高产技术,不断提升小麦单产空间,形成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河南模式,力争2025年全省小麦单产突破450公斤,小麦总产达到750亿斤以上。

蚯蚓组团犁新泥

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如何向“良田”要产量?从源头抓起,为土壤对症开方,补充营养。

  “好久不见的蚯蚓又回来了!”邱守先报喜。

  “经过三年治理,现在到地里随便挖一铲土,就可以看到蚯蚓,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肥力满满。”3月26日,在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粮大户邱守先捧起一抔松软的泥土,欣喜地说,“从2020年起,我们使用‘三土三方’技术种植了100亩周麦36,小麦亩产1700斤,比较其他地块,每亩地可以稳定增产二三百斤。”

  “以前,连年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地里几乎没有蚯蚓。”安阳县瓦店乡王贵庄村种粮大户张洪文说,“2021年3月,我们开始采用‘三土三方’技术改良土壤,改良后,小麦根系发达、苗壮秆粗、病虫害明显减少。秋收时,田间就有了蚯蚓。如今平均每平方米土壤蚯蚓高达131条,土壤完全符合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标准。”

  “‘三土三方’就是针对耕地障碍土壤治理、退化土壤改良、营养失衡土壤平衡这‘三块土’,开出消障、改土、培肥这‘三个方’。”河南省耕地质量保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党永富说,“通过消减土壤中农药残留障碍,可以增加土壤中的蚯蚓群体和微生物,解决土壤营养失衡,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让人们吃得饱更吃得好。”

  “除了‘三土三方’耕地地力提升绿色集成技术,今年我省农业主推技术还有小麦粪肥还田集成技术、‘两提两调’土壤改良集成技术等。”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黄幸福说,目前,围绕“良田”,我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759万亩、集中打造1500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带动全省小麦单产突破450公斤。加强耕地地力提升,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布局建设地力“加油站”,综合运用秸秆废弃物、人畜粪污等无害化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产出能力。

新种子不惧风雨

加速迭代“早当家”

  种安则粮安。新种子是什么样的?风雨无阻、坚韧如草。

  “俺种的百农607小麦穿雨衣,会避雨。”3月27日,中原农谷东区,延津县小麦单产提升示范田里,延寿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元智欣慰地说,“麦子到了成熟期,麦壳会咧开嘴、炸开花,雨淋后会霉变发芽,百农607麦壳紧,不怕雨淋,因此去年我们合作社的8685亩种子田没有受到连阴雨影响,亩产1500多斤,直接入仓。”

  延津县与省农科院、河南科技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引进了郑麦136、百农607等14个优质高产新品种。

  “如今我省小麦育种有了质量和速度的双提升。”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欣喜地说,“10年前我们推广的是亩产1200斤的小麦品种,现在我们推广的是具有亩产1600斤潜力的小麦新品种,不仅高产,而且抗病抗灾害能力强。”

  “以前我们培育一个品种需要8年,现在通过快速育种,培育一个品种只需2年。”茹振钢说,如今小麦新品种引入“草”的抗旱、抗寒、抗病等抗逆性,让小麦亩产越来越逼近“天花板”。

  中原农谷展厅内,展示着小麦和冰草“联姻”的成果——“普冰”系列品种小麦,小麦麦穗大、抗逆抗病害能力增强,能增加小麦单产15%左右。

  围绕“良种”,我省加强品种研发推广。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建设中原农谷和周口农高区,打造以种业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的小麦突破性品种,为单产提升行动提供种源支撑。

新农技到人到田

防灾减灾夺丰收

  示范推广小麦种植新技术,是促进小麦单产提升的当务之急。

  春分过后,麦田里迎来“及时雨”。“无人机正在给小麦喷洒促进拔节、成穗的营养套餐,为了防止‘倒春寒’,营养套餐里添加了防冻害的益生菌营养液。”3月27日,李元智说。

  为了把关键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今春延津县组织了五次以“减灾防灾、提升单产”为主题的春季小麦管理技术培训会,专家们上午讲解技术,下午到田间现场指导解决问题。

  “今年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分区域、分品种、分阶段制定麦田管理技术。”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对春管划重点。

  “春分后,小麦的根茎叶蘖齐头并进、迅速生长,是决定小麦亩穗数和穗粒数多少的最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水肥是否跟得上,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郭天财说,“因此,春分以后麦田管理应做到因地因苗分类肥水管理,促弱控旺,保壮苗稳健生长;做好纹枯病、茎基腐病等根茎病害和条锈病监测防控,以及孕穗期‘倒春寒’、灌浆期‘干热风’、成熟期‘烂场雨’等极端天气的防控预案,环环紧扣抓管理、抓落实,力争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

  围绕“良法”,我省加强技术集成应用,率先打造15个小麦整建制单产提升推进县;省18个小麦专家指导组分包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围绕单产提升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开展指导服务,做到专家到田、技术到人、良法落地。

新农机上天入地

精耕细作保高产

  良法离不开良机去执行。如何向机械化要产量?被新农机带“起飞”的90后新农人刘记森最有发言权。

  从2014年大学毕业,建议父亲为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购买10台植保无人机开始,刘记森变身为新农人。10年来,不断更新换代的新农机引领合作社耕种面积扩大至4万亩。

  “2014年购买第一台烘干机;2016年购买第一台大马力拖拉机;2017年机械化率达100%,2020年装上高标准农田物联网,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提升小麦单产15%至20%。”提起农机,刘记森如数家珍:大马力拖拉机可以深耕25厘米,突破土壤板结层,利于小麦根系生长;小麦精准播种机播种密度合理,利于小麦分蘖,群体壮大;无人植保机打药精准控制喷药量,打药少效果好;应用高效低损联合收割机收获,机收损失率可控制到1%以内。

  围绕“良机”,我省加快农机推广应用。培育壮大先进农机装备产业链,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着眼生产急需、农民急用,坚持“一大一小”和智能化方向,加力推进高性能精量播种机、高效低损收获机等研发,力争到2030年基本补齐农机领域突出短板,实现稳链强链。

新制度补齐应急短板

带领小农户多打粮

  如何带动小农户一起增产增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让小农户唱主角,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

  “自从俺把29亩土地托管给延寿为农服务中心,不用下地干活,就有打工和种地两样收入,每年增收过万元。”3月27日,延津县龙王庙村农民赵玉付感激地说。

  李元智说:“我们与农户签订了土地托管服务合同,提供‘耕、种、防、收’的套餐式社会化服务。土地托管后,通过集中采购农资,每亩能节省成本15%至20%;集中连片农机作业,农机服务成本降低10%至15%;采取机播机收、统防统治等方式,每亩可减少20%的种植成本,可稳定提升小麦单产15%至20%。”

  “去年连阴雨,暴露出应急处置手段和烘干能力明显不足。”李元智说,“为补齐短板,延津县供销社为服务中心租赁了7000平方米粮仓,保障小麦安全存放。我们和六家大型农机大户签订了麦收协议,储备了履带式收获机、烘干机等应急救灾物资,积极做到科学防灾。”

  围绕“良制”,我省强化生产服务保障。以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服务为重点,规划建设县域内平急两用“一体化”“一站式”农业综合应急服务中心,在每个产粮大县建设区域性农业综合应急服务中心6至10个。

  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每个单项技术环节都有增产作用,只有各个环节相辅相成、融合促进,集成推广技术,才能稳定增产增收。

  麦田里,春风吹拂着麦苗如碧波般奔跑向前。我省在“五良”融合共促机制推动下,正集中农业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行单产提升技术模式,奋力实现小麦大面积单产稳步提升,防灾增产夺丰收。(记者 王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