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尊龙凯时网址 新闻 工作动态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尊龙凯时网址

发布时间:2022-06-10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每当返乡,看到六七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弯着腰,蹒跚在田间耕种,大家不禁疑问:等到50后、60后农民老了以后,谁来种地?怎样种地?

6月6日,芒种,滑县181万亩小麦进入大面积收获期,记者奔赴麦收一线,去看看谁在种麦?怎样收麦?探寻小麦丰收背后的智慧密码。

机械化效益高

小麦从头到脚被“吃干榨净”

“瞧,这小伙开着收割机,1小时收割9亩地,多有技术;看,这些打捆机一天作业1000亩,速度多快……”

上午,万古镇付庄村,焕永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2000多亩小麦正式机收的“战场”像太阳一样炽热。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指着沸腾的麦田说:“今天开启日夜不停收获模式,司机两班倒,8台收割机不间断收麦,12台打捆机打捆,200个工人拉捆,边收边种,小麦两天收完。”

杜焕永说:“合作社现有农机86台,种植的小麦、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从种到收已全部实现机械化。不仅让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而且大大增加了经济效益,小麦长在地里就从头到脚被‘吃干榨净’了!”

“瞅着没?远处白色‘秸秆球’旁边站着的秸秆打捆机,它小名叫‘田间行走的印钞机’。”杜焕永用手指向与蓝天相连的地边。

“小麦秸秆早被厂家订购,长得俊一点的秸秆用来青储,每吨秸秆800元,约占80%;长得孬一点的秸秆,牛不喜欢吃,被送到发电厂发电,每吨秸秆卖600元,约占20%。”杜焕永说,“有了农业机械化,这地里都是钱,以前,堆在地头的秸秆垃圾,放着,碍事,点了,污染,如今被打成捆儿,竟成了农民的宝贝蛋儿。”

杜焕永说:“小麦剩下的几厘米麦根也不浪费,可以秸秆还田,增强地力。”

智能化效率高

卫星指挥无人农机24小时干活

小麦耕、种、管、收100%机械化,解放了大量人力,真牛;滑县正大无人农场里没有人,还能日夜不停地收麦,更牛。

“我把自动驾驶触摸屏上的地块儿长度、收割机割幅宽度设定好,点开始,它们就自己‘跑’了。”6月6日,中午,老店镇曹固营村,滑县正大无人农场的金色麦田里,经过卫星四角定位,90后机手李佳明把无人驾驶收获机、运粮车一对儿“铁哥们”领进麦田“吃饭”。

一个收割,一个装粮,机器轰鸣声中,“哥俩”配合默契地忙碌着,1小时便“吃”下30亩麦田,几乎没掉“饭粒”。

“驾驶室里,没有人,两辆车还打配合,收获小麦,真是不可思议!”围观的村民王俊发啧啧称赞。

原来,“哥俩”身上装了北斗导航设备,受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指挥”,怎么“吃”,“吃”多少,卫星说了算。无人农场1200亩地,一两天就收完了。

正大无人农场农场主李保根告诉记者:“农场是河南省首个机械无人化试点农场,采用‘北斗 5g’技术,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我躺在家里就把千亩地种了。”

“除了无人管理,无人农场最牛的地方是无人农机不知疲惫,不受时间限制,可以24小时精准高效运行。”正大农业科技(滑县)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小龙说,“麦收季节,农时紧,任务重,无人收获机可以日夜作业,缓解机手的疲劳,通过节省成本,提高效益,达到高产高效。”

“并且,无人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技术与传统机械相比,提高了农机、肥料和农药的利用率及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土地利用率提高0.5%至1%。”朱小龙说。

在金色麦浪里转一圈儿,听见,一代更比一代“能”的智能化农机用它稳健而又灵活的身姿回答:“我来种田!”

在新农民的操控下,这些藏在农田里的“黑科技”,不仅在一步步取代人工,把农民从地里解放出来,而且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现在和未来保障粮食丰产丰收的“智慧”密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