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县蔡店镇一望无际的小麦长势喜人(5月18日摄)。谭勇 段万卿 摄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5月21日,今年小满到。
“河南老乡们,麦熟了,快回来收麦吧,今年丰收了!”微信朋友圈里,洛阳偃师区农民王新立喊老乡回家割麦的视频广为流传。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全省8500万亩小麦颗粒渐满,丰收在望。
如此长势,殊为不易。去年7月,我省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接着疫情又突如其来,一面是一些种粮大县麦播推迟,一面要统筹好麦播与疫情防控工作。很多人脑海中都有一连串问号:小麦能不能种上?面积能不能保住?麦苗能不能长好?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南阳考察时殷殷嘱托:“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站在河南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擘画“三农”大省新蓝图: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省之要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到河南考察调研,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每次必谈农业,必谈粮食生产,深情寄语:“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牢记嘱托,奋勇争先,河南用铁肩膀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丰收中原满目新。自2017年以来,连续5年河南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大食物地理版图上,“豫农优品”起高峰;千乡万村撸起袖子加油干,乡村振兴奋力走在全国前列。
河南粮香流淌“中国碗”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很多国家纷纷捂紧“粮袋子”。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告:我们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四分之一强,中国碗必须多装河南粮。
刚刚启幕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麦田博物馆展览,让我们穿越千年,来一次历史和现实的握手:看全国粮食生产版图,北方七省养活大半个中国,其中河南小麦单产、总产、贡献率均居全国第一。
河南近1亿人口经济总量接近6万亿元,一年需要多少粮食!打好这张王牌,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用新担当新作为把丰收写在中原大地上。这些年来河南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600亿斤原粮及制成品,稳住经济大盘,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新担当源于新挑战。我省小麦无论是单产还是总产已经碰到了“天花板”,想要继续提高产量难上加难,与之倒挂的是小麦价格“地板”。工业及其他产业与农业争地,粮食生产面临巨大考验。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党政同责层层压实,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河南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河南“天眼”系统首个监控点在宝丰县肖旗乡朱洼村建成,耕地上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南阳建立了四级田长制,将耕地保护责任到人……人防加技防,河南用“长牙齿”手段守护良田,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1.14亿亩以上。鲁山县辛集乡盆郭村,农民用手机管理农田,在家打着牌就把地浇了。我省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已近7000万亩。
这设备那设备,这条件那条件,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延津县“新农人”彭良成流转7000亩地种植“郑麦379”,“这是个强筋小麦品种,产量高、品质好、卖价高”。
“郑麦379”连续4年成为河南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小麦品种,“矮抗58”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郑麦9023”连续6年收获面积居全国小麦品种首位……我省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对小麦总产量的贡献率接近50%,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
“小麦从种到收240天,就像婴儿生下来会有七灾八难,中间需要在土肥、灌溉、植保、机收等多个环节上下功夫。”农业专家郭天财说,虽然品种是农业生产的第一关,要丰收还需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全省1.3万名农技人员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奋战在“露天工厂”。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抗疫两年多来,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裕功不可没,粮安天下的中原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
多彩田园托举高品质生活
正阳县真阳街道的王国林经常为家人准备类似的午餐:油焖大虾、酸辣土豆、糖醋排骨、红烧鱼块,饭后甜点是一盘小西瓜。“有肉有菜有水果,满足一家人的营养需求。”王国林说。
王国林家的食谱,是千家万户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鲜活代言。如今,家家户户的一日三餐,哪家不是“主食蔬菜肉蛋奶 果盘”的活色生香。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践行大食物观,河南主动作为,自觉担当。
提起河南,不少人首先想到小麦,殊不知,中原沃野也是多彩田园。食用菌总产量、生猪存栏量、农产品初加工数量均居全国首位,蔬菜总产量、肉制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河南农业努力由大转强,农产品供给从多而不优努力转向既多又优。
不过,传统农区发展依然不平衡,知名品牌、龙头企业不多。践行大食物观,河南有短板要补,有潜力可挖。
农业基础好。坐拥大山大河大平原,农业生产资源空间丰富多样;牧原集团短短8年成长为公认的“猪茅”,带动河南养猪业集约化程度领跑全国;原阳建设国内首家预制菜全产业链工业园,产品走进北京冬奥会;神农种业实验室致力于打造种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赋能农业强省建设……
从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拓展,践行大食物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河南必须大有作为。
宜阳利用高速沿线廊道绿化的林下空间,营造出一个个“菌菇王国”;潢川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开展稻虾共养,龙虾肥美、稻米飘香;汝南以规模化和现代化为拳头,58天自然成熟的番茄成为市场“热宠”;漯河双汇集团把植物变成“肉”,抢占未来食品产业新赛道……
用好每一块地、每一片林、每一方水,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动物植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质……河南努力开拓国土资源潜力,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国人厨房”向“世人餐桌”迈进。
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河南构建“一区两带三山”发展布局。覆盖多数粮食大县的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畜禽、油料、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沿黄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农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特色产业优势区,把特色资源做成支柱产业。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促进要素向优势区域布局,让越来越多的“豫农优品”汇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乡村振兴增砖添瓦。
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信阳以茶论道,茶产业打开致富之门;一颗花生激活一域经济,正阳落地生“花”,小花生变身“金豆豆”;一朵香菇走进“一带一路”,西峡绿色创汇,小香菇实现“卖全球”……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河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9年高于城镇居民。
多彩田园托举起百姓高品质生活,中原大地拥抱农业强省的美好明天!
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行
临颍5g“麦椒套种”基地,小麦即将丰收,辣椒长势喜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王岗镇梁岗村离“吨粮万元”梦越来越近。“小麦保口粮,辣椒鼓钱包,乡村振兴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村民宋新伟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殷殷嘱托。“团结带领群众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行。”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考察时殷切期望。
这是历史使命,这是时代荣光。
一亿人口大市场,乡村常住人口超过四成,这其中,脱贫人口就有710多万人。庞大的人口基数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和最大优势;坐拥三大山脉、横跨四大流域、怀抱黄淮海平原,河南地形地貌丰富。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的乡村振兴工作做好了,就能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提供河南样板。
哪怕不是老把式,种田也能游刃有余。尉氏县张市镇种粮大户陆爱东一个电话,飞防公司就能上门服务。打开手机app,监测苗情、智慧灌溉尽在掌握。去年,陆爱东以亩产858公斤一举创下全县小麦单产纪录。他说:“现在种田既轻松又高产。”
科技的力量让种地不再“苦、累、难”。12.5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9.3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适度规模经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吸引更多人来做“新农人”。
“拖拉机女孩”“河南李子柒”“瓜二代”……这些标签,全都属于滑县大寨乡农村女孩“麦小登”。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用镜头记录乡村生活,让她在网络平台收获了千万粉丝,获赞超过1.4亿次。“是农村带给了我无限的创作活水。”“麦小登”说。
乘上乡村振兴东风的不仅有“农村网红”,还有不断涌现的淘宝村庄、电商小镇。今天的河南农村,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政府主导、资本下乡、政策支持、人才聚集不断催生着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回到农村的有识之士,一边实现着理想抱负,一边实现着人的现代化。
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这两天,许秀青的“春临农家”餐馆来了不少回头客。既保留村庄特色,又宜居宜业,田铺大塆连接着乡愁的尽头,成为市民周边游的不二之选。“去年餐馆收入30多万元,钱袋子鼓了。”许秀青笑言。
和田铺大塆一样,通过村庄整治,近万个河南村庄越来越美。道路畅通、配套完备,炊烟萦绕村落,溪流掩映绿树,是农村人的美好家园,也是城市人眺望的诗和远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锚定“两个确保”,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河南誓用新作为新担当,走在乡村振兴前列: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农业强省、现代畜牧业强省、现代种业强省、绿色食品业强省和幸福美好农民新家园,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不忘本来,开创未来。站在博爱县西金城龙山文化遗址前,沿着4000年前的小麦遗存远眺,蔚蓝天空下,千顷麦浪涌芳香,好一派丰收景象!我们意气风发地走在共同富裕的大路上。
策划 董 林 刘雅鸣
统筹 魏 剑
执笔 郎志慧 杜 君 刘晓波 刘晓阳 赵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