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尊龙凯时网址 新闻 综合要闻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尊龙凯时网址

发布时间:2021-09-28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9月24日,平舆县郭楼镇张庙村,74岁的村民郭省妮一大早便来到地头。与同来的其他村民一样,他不仅要看个热闹,更想看出个门道来。

“芝麻也能用机器收?”在传统的芝麻种植区,这个新鲜事儿大大超过了村民的想象。

来自全国8个省的专家,在试验田里看品种、论机械的时候,郭省妮既听不懂,也不感兴趣。但当联合收获机轰鸣时,他两步就追到了收获机后面,扒开“吐”出来的秸秆,仔细翻看了一会儿,惊叹道:“咦,这掉得真不多啊。”

种芝麻几十年,郭省妮太了解芝麻不能机收的原因了:一碰就掉籽,根本经不起机器折腾。

整个郭楼镇,接近6万亩的耕地,超过半数种植的都是芝麻。早在9月初,村民就陆陆续续开始割了。“得看着芝麻下边开始干了就割,放地里晒,彻底干了再敲几遍。”多年来,郭省妮都遵循着这样的程序。

像小麦一样,用机器收芝麻,郭省妮眼看着变成了现实。

中国芝麻现状:面积萎缩,人工成本过高

一干就炸,一碰就掉,收获时很耗费人力和时间,这是郭省妮将自己的5亩地全部改种玉米的主要原因,也是困扰河南乃至全国芝麻种植户的关键问题。

我国有一条芝麻集中种植带,西起湖北襄阳,经河南南阳、驻马店、周口至安徽阜阳、宿州等地,包括黄淮平原、南襄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条种植带上,种植着全国70%以上的芝麻。其中,河南省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我国芝麻单产稳居世界第一,国产白芝麻含油量高、皮薄、口感好,深受国际市场喜爱。但受限于种植成本高,种植面积逐渐萎缩。

在郑州的粮油批发市场上,进口芝麻价格往往在每斤5元以内,而国产芝麻大多超过每斤6元。对于许多加工企业来说,虽然国产芝麻品质更优,但价格并不“友好”。

中国是芝麻消费大国,年消费量约160万吨,而年产量只有65万吨,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2000年开始,包括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四个主产省在内,我国的芝麻种植面积基本一直处在萎缩状态,到2017年,种植面积不足2000年的三分之一,2018年之后才开始有所回升。

补齐短板:芝麻产业迎来新希望

河南是中国第一芝麻生产大省,作为河南芝麻第一大县的平舆县,是名副其实的芝麻“王国”,全县芝麻种植面积约40万亩。

平舆县芝麻产业领导小组组长、县政协主席李志娴介绍说,芝麻产业是平舆县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个农业产业,从芝麻种植大户、合作社,到加工企业、芝麻文旅项目,芝麻产业的三产链条已初具雏形。

“但芝麻产业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板。”李志娴说,种起来麻烦,是当地许多农民对芝麻种植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虽然平舆县针对芝麻种植、加工,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种植成本高、人工耗费大的“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产业发展瓶颈待解。

在当日举行的芝麻联合机械化收获现场观摩会上,李志娴从芝麻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和机械化上看到了新希望,如果芝麻种植,尤其是收获能够实现机械化,将更好地促进平舆县芝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突破:适宜机收芝麻品种来了

早在十几年前,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原为棉花油料作物所)张海洋团队便先后选育出包括豫芝8号、豫芝11号在内的芝麻新品种,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芝麻单产水平

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育种技术与方法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苗红梅介绍说,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以豫芝11号为代表,高产优质,但不适合机收,已无法完全满足当前产业对品种的需求。

为此,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时为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洋研究员,便提出了选育适宜机收芝麻品种的目标,同时开展配套机械、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

适宜机收的芝麻应具备哪些特性?张海洋介绍,除了抗病性、降低株高、耐密植之外,最关键的就是抗落粒、抗裂蒴,这是能否实现机收的关键。

今年,张海洋团队利用ems化学诱变和常规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的抗落粒型芝麻新品种豫芝ns610和抗裂蒴型芝麻新品种豫芝nd837,并通过了河南省芝麻新品种鉴定,两者分别是世界上首个通过人工诱变技术选育的抗落粒型芝麻品种和我国首个抗裂蒴型芝麻品种。

新品种的选育,实现了我国芝麻机收品种从0到1的突破。多年前,张海洋团队在开展育种工作的同时,就注重开展芝麻育种材料创制和育种基础理论研究。2007年以来,张海洋带领团队建立了完善的芝麻理化诱变、远缘杂交和遗传转化等种质创制技术体系,获得了花序有限、短节间耐密植、高油、高蛋白、高油酸含量、抗落粒、抗裂蒴等一批突破性芝麻新种质。2009年,完成了世界上首张芝麻分子遗传图谱。2010年组织启动了芝麻基因组计划,首次完成了染色体级别的芝麻栽培种和6个野生种基因组精细图,发掘出一批调控芝麻产量、品质、抗病、耐渍等相关的基因位点。此后,该团队还构建了世界芝麻核心种质群,为提高我国和世界芝麻遗传育种整体研究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融合:种子、种植、机械集成配套

芝麻新品种给芝麻种植带来了新动力,但就产业发展而言,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品种问题。

省农科院在主持完成芝麻新品种选育的同时,配套的种植模式、栽培技术也在齐头并进。由青岛农业大学牵头,联合省农科院研制的芝麻收获机械已进入到第三代。

经过6年的研发、改进,芝麻收获机械不断取得新进展,专家的鉴定结果是:采用人工方法测定,在含水量均低于5%的条件下,豫芝ns610和豫芝nd837的田间落粒损失率分别为2.28%和1.56%,较对照品种豫芝11号(损失率37.29%)分别降低了16.4倍和23.9倍,两个品种的机收损失率均低于5%。

较少的损失率,用数字再次验证了郭省妮的判断。“要是能机械收,省下人工开支,那还是种芝麻划算。”郭省妮说。

能机收,对种植大户来说,意义更大。平舆县郭楼镇凯丰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陈小立流转、托管的土地超过1万亩,在他看来,芝麻能机收,能够极大地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收益。

“芝麻要想机收,先得要种上。”在座谈交流会上,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耕作栽培研究室主任卫双玲的话让与会专家也一致认同,芝麻机收的实现,与标准化种植密不可分。

在选育新品种的同时,适应芝麻种植、收获全程机械化的栽培研究,一直在进行。从以种植定机械,到以机械定栽培管理技术,科研思路的转变使得农机农艺配套进展迅速。

播种机械的改进,能够节省三分之二的用种量,并实现一播全苗,同时在栽培技术上,也创造出了“三三式”“二二式”等多种模式。包括播种、病虫害防治、收获在内各个环节上机械的运用和轻简化栽培模式的应用,芝麻每亩的成本降低至326元。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张雯丽认为,从经济和产业发展角度而言,体系专家在品种上的重大突破、机械研发上的逐步完善,对芝麻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芝麻全程机械化的实现,能够有效提升规模效应,进而提升我国芝麻生产的竞争力。

难题待解:农机农艺两大矛盾,专家提优化意见

省农科院在平舆试验基地的芝麻,是在芝麻干透之后进行机械收获,与普通农户相比,晚收约20天。从鉴定结果来看,在含水量低于5%的情况下,豫芝ns610、豫芝nd837籽粒破损率超过了10%。

针对如何降低机收籽粒破损率问题,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教授、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赵武云教授等多个专家,都提出了适时收获的建议。

尚书旗认为,芝麻入仓的标准含水量为6%至8%,虽然芝麻机收拉长了芝麻的收获期,但针对适时收获,应该经过试验,探索出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适宜收获期。

赵武云则认为,要不断改进收获机械,减少割台损失这个“大头”,在降低落粒损失率的同时,机收可能会导致籽粒破损率升高,这是一对矛盾。

“籽粒含水量低,机收时就容易造成籽粒破损,应考虑和研究籽粒含水量和破损率,从而制定适宜的收获期。”赵武云说。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汪学德认为,芝麻皮薄,破损后,芝麻内部油脂溢出,这对芝麻品种和后期保存都会带来影响,应在收获机械等方面进行改进,进一步降低破损率。

省农科院加工所副所长黄纪念研究员介绍说,芝麻皮厚度的增加,对后期食品加工不利,也会影响芝麻的食用风味,从而降低品质,应该在机收效率和籽粒破损率之间寻找平衡。

张雯丽认为,提升芝麻竞争力的通道是通畅的,相信农机农艺的矛盾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全国芝麻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现场观摩会议的召开为快速推进我国芝麻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进程注入了动力和希望。专家对“十四五”期间在我国主产区实现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信心满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