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尊龙凯时网址 新闻 综合要闻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尊龙凯时网址

发布时间:2024-03-15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资料图片


打造“一块田”

确保粮食产能新提升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河南各地冬小麦田间管理正全面铺开,在高标准农田里,无人机打药、自走式喷灌、“四情”监测系统等各种高科技、智能化农业机具纷纷“上岗”,随处都是满满的科技范儿。

  在南阳市卧龙区高庙镇谢营村高标准农田里,村党支部书记田书原在查看田间小麦长势。“过去浇地得下水泵、拖水管,田头土渠还容易跑冒滴漏,苦不堪言。”田书原说,“后来,村里5000多亩耕地全部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如今,泥巴渠变成光面渠,地下管网相连,水卡轻轻一刷,地里的喷灌就开始作业,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灌,省事还省钱。”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打好粮,需要好地。河南广大干群对此悟得很透。

  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任务,河南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585万亩,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去年,河南提出力争到2025年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粮食产能达到1400亿斤,让粮食增产基础越来越坚实。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是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具有规模化经营程度高、现代化装备和智能化程度高、耕地地力提升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农产品产出品质优等“三高一强一优”的新特点。

  郸城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在去年已建成投入使用。“现在的农田是‘聪明田’,田间有物联网控制中心、气象观测站、各种节水灌溉设备等,这些都是粮食增产稳产的‘法宝’。”种粮大户王雷说,仅浇水一项每亩地就能节约成本128元,得益于科学化、集约化种田,全年粮食亩产又增加200多斤,一降一增,让亩均种粮收益从500元增至800元到1000元。

  目前,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78万亩。“共谋一碗粮、共抓一块田。”当前,河南正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推行高标准农田“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模式,确保提升粮食产能基础稳固。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后每亩可多打220斤粮食、多增330元,1500万亩全部建成后可多打33亿斤粮食、多增49.5亿元。

“五良”融合

支撑农业生产新方式

  “中国粮仓”地位举足轻重。河南粮食连年丰产丰收,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良种的支撑。

  “河南小麦平均亩产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多斤提高到现在的800多斤。据有关资料统计,良种起到的增产作用达45%以上。”提及小麦良种的价值,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如是说。

  如今,河南省正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成投用,中原农谷建设成势见效,这个“基础研究 品种选育 繁种制种”的种业创新集成平台,已入驻53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74家种业企业,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累计推广1.5亿亩。

  种业创新发展是稳粮增产最核心的驱动力和保障。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小麦、花生育种水平国际领先、供种能力全国第一,玉米、芝麻、西甜瓜、辣椒等新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在中原大地上,农业与科技正在深度融合。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

  在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田间,满目绿色,小麦长势良好。“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得用‘数据’说话。”种了几十年地的村民沈双义对农业科技赞叹不已。

  “地头的物联网农业气象站、植物病菌孢子捕捉仪等科技的运用,有啥问题直接提醒,省心得很!”沈双义所种的这片农田已经实现了“5g ”智慧农业全覆盖,利用相关设备,对虫情、苗情、墒情、灾情进行识别监测,经大数据分析后,可为农作物的施肥、灌溉提供及时科学的指导。

  去年,在夏粮成熟期遭遇连阴雨天气的情况下,河南锚定全年粮食总产目标,提出提升秋粮单产,以秋补夏。组织全省农业专家,根据生产实践和品种表现,筛选出一批耐密玉米、大豆品种,推介给各地。在全省18个省辖市,征集近年来玉米密植高产典型,详细列出种植品种、种植密度、行距株距、管理措施等,提前发放到全省各地,为增加密度提供参考。成立18个秋粮专家指导组,分包18个省辖市,建立“专家 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模式,做到专家到田、技术到人、良法落地。

  通过推广“良种 良法”高产技术,提高了秋粮单产,再次创下秋粮产量历史新高,证明了“国人粮仓”的绝对实力。

  不断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配套融合发展,使河南粮食生产有了面对风雨安稳如山的底气和定力。

政策保障

粮食生产增添新活力

  去年夏收期间,连阴雨天气让唐河县城郊乡种粮大户乔振群为无法收获地里的麦子而犯愁。

  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协调下,从外省外市调来了大量农机,帮农户利用三天的窗口期抓紧抢收。紧接着,河南省财政紧急下拨资金2亿元,专项用于小麦烘干,4660台烘干机昼夜不停运转。针对部分发芽的小麦,政府又相继出台财政共担、定点企业敞开收购、产销对接的政策,最大限度减少了农民的损失。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支撑。为调动基层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河南省不断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和正向激励机制,严格落实产粮大县奖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激发粮食生产内生动力。自2015年以来,全省累计筹措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补贴资金1189亿元,对冲了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降低种粮农民生产成本。

  强农惠农政策,给种粮人添动力,为粮食生产添活力。“有了政策支持,件件都帮到了俺的心坎儿上。”在地头忙活的舞阳县文峰乡梁楼村感恩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喜艳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业综合补贴的落实、免费对小麦进行无人机飞防作业、农业保险的推广,这些对我们种粮大户来说都是利好。”

  好粮卖上好价钱。郏县薛店镇狮子口村种粮大户王利峰去年实实在在地赚了一把。“去年我有300亩地采取的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选用优质的玉米、大豆品种,玉米亩产在1100斤左右,大豆亩产在300斤以上,亩产值超过2000元,比单一种植玉米增加收入500元以上。”王利峰说。

  种粮能赚钱,粮食才安全。河南持续加快多层次普惠性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推进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种植收入保险产粮大县全覆盖,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仓廪实,民心安。端稳“饭碗”,守牢底线,“国人粮仓”河南,牢牢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端稳端牢“饭碗”,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自2007年以来,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河南用全国6.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的粮食,小麦产量占全国1/4强。在满足本省粮食需求的同时,河南每年还要外调粮食及其制成品6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持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围绕良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良种加强品种研发推广,围绕良法推广技术集成应用,围绕良机补齐农机短板弱项,围绕良制提高政策供给保障水平,带动全省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现出了新担当新作为。(记者 吴向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