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作业中的农机手侯言。本报记者郭北晨摄
6月4日,星期二,晴。
“5日夜里至6日有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局部伴有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易造成小麦倒伏,对小麦收割将产生不利影响……”6月4日,气象部门的一则消息,发送到了永城市每个农机手的手机上。
在永城市演集镇朱坑村的麦田里,农机手侯言熟练地操作着收割机。升降割台、翻转卸粮……半个小时后,2亩多小麦收割完毕,记者看到,收获的小麦色泽金黄、籽粒饱满。
“六月的天,小孩儿的脸,马上要有雨了,农民大半年的辛苦就看这两天了。”侯言说,收麦抢的就是时间,忙时歇人不歇机,收割机一天到晚连轴转,农机手轮流上岗。
侯言认为,抢收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在他看来,从收割机的转弯半径、割台高低、路线规划中,都能抢出时间。
从早上8点开始,侯言和他的收割机已经在麦地里工作了十多个小时。骄阳似火,麦地里温度超过40摄氏度,又闷又热,机器被太阳烤得烫手,豆大的汗珠不时从他黑红的脸上滚落。趁着卸粮的间隙,
侯言打开驾驶室的窗户透了透气,两口喝完了一瓶矿泉水。
永城市农机推广站党支部书记刘宏光介绍,受益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小麦收割机最近几年增加得很快,每年在永城市作业的收割机能稳定在8000台左右。此外,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强降水天气,今年该市的麦收比往年提前2天开始,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抢收任务。
烈日当空,一台台轮式、履带式收割机咆哮着在麦田里驰骋,田野上演奏出丰收的乐章。对农机手来说,这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而现代化的小麦收割机、秸秆打捆机、免耕播种机等新型高效机械的应用,也正在压缩着人们记忆中的“三夏时间”。
作别朱坑村,阵阵晚风裹着麦香扑面而来,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